造訪日:2018 / 2 / 20
造訪地:[台中西屯區] 科博館、植物園
這是今年大年初五與先生沒有出遠門
而臨時起意到市區的科博館、植物園走走的半天活動
植物園佔地約4.5公頃,以臺灣低海拔具有的特色生態和熱帶雨林為展示主題
隆起珊瑚礁生態區、蘭嶼生態區、海岸林生態區、臺東蘇鐵生態區
北部低海拔生態區、中部低海拔生態區
南部低海拔生態區及季風雨林生態區等八個區域
選植各式喬木、灌木、草本、蕨類等原生植種
全園區(含溫室)合計超過800多種植栽
涵蓋區域:恆春半島
生態環境:背風坡溪谷
代表植物:印度苦櫧、臺灣苦櫧、珊瑚樹、大野牡丹、臺灣野牡丹籐
水籐、網脈突齒蕨、鐵冬青、猴歡喜、幹花榕....
熱帶雨林溫室則是一座倣塔造型中國式風味的特殊玻璃溫室,總建築高度約40公尺
內部展示了用途和觀賞的植物,其中模擬熱帶雨林的環境特性
如:超高樹、河岸雨林、雨林地床、低地熱帶雨林等,植栽共約400多種
植物園熱帶雨林溫室是由懸吊式鋼構玻璃帷幕所構成
地上高度31公尺,地下高度4.5公尺,直徑56公尺
在2500平方公尺的展示面積中栽植了500種左右的植物
主要在模擬熱帶低地雨林的環境,展示雨林植物的多樣性
涵蓋區域:赤道兩側,南北迴歸線間
生態環境:熱帶雨林
代表植物:吉貝木棉、可可、波羅蜜、蒲瓜樹、象耳榕、號角樹、紅刺露兜樹
香水樹、寶冠木、大葉桃花心木、羅望子、麵包樹、酪梨
巴西橡膠樹、蘭科、天南星科、鳳梨科、椒草、赫蕉、竹芋科....
砲彈樹:熱帶美洲
遊客中心同時展示來自亞馬遜河流域的河魚,及雨林環境特有的箭毒蛙
基本上,亞馬遜河的不同地點、不同支流都會有不同的魚種
在河道寬廣、水流快速的地方可以發現游泳速度快的大型脂鯉
(例如大銀板魚、食人魚)或是底棲性的大型鯰魚(例如紅尾鴨嘴)等
水流平緩的湖泊、支流可以看到象魚、銀帶、燈科魚類等
珍珠魟等淡水魟魚則出現在泥質灘地或沙灘
水深淺、流速快的上游中則可發現異型魚的存在
淡水白鯧 大銀板魚
棲息在寬廣、流速快的大河中,活動範圍為水域的中、上層
最長可至45公分,最重可達25公斤
是食人魚的親戚,幼魚會模仿食人魚。具強有力的牙齒,可導致嚴重的咬傷
亞馬遜河魚之王:象魚
淡水魚中體型最大者,最長5公尺左右,最重可達200公斤
屬於殘存的古生淡水魚類,據推測最早出現於一億年前
由於舌中硬骨有長出牙齒,此類的魚被稱為骨舌魚
而其主要以嘴的上半部與舌頭的開合來捕捉獵物,以魚和昆蟲為主食
善於跳躍,曾有人看過它躍出水面,捕食停在樹枝上的小鳥
餵魚秀
象魚及牠的夥伴:熱帶雨林溫室,星期二、四、六、日 15:30
食人魚:熱帶雨林溫室,星期三 15:30 和星期六 10:30
水鐘地點:植物園入口右側
這座高3.5公尺的水鐘,由法國物理學家設計製造,是國內第一座現代化的水鐘
它的構造主要由許多不同形狀、大小及功用的玻璃管所組成
水鐘的運作是藉由水的重力帶動鐘擺並蓄積水量
當水位高度超過玻璃彎管時即產生虹吸作用,將水迅速吸排至一定位置
水鐘即藉由鐘擺和多組的虹吸管循環運作來計算時間
水鐘左邊為小時柱,每一個壺,代表一個小時
右邊為分鐘柱,每個壺,代表二分鐘
管內的液體為添加染色劑的酒精水溶液
看過水鐘的觀眾無不讚嘆其設計之精巧
僅由一匙水之重力和簡單的虹吸原理就能準確的計時
回到科博館,準備到太空劇場觀看新片【狂野非洲】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臺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04) 2322-6940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9:00-17:00
(除過年期間外,寒暑假週一不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