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 6 / 20
天主教聖地,亦為世界最迷你的國家
梵蒂岡城國,是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高地的一個內陸城邦國家(國中國)
其前身為教宗國,自1929年起以《拉特蘭條約》確定為主權國家
接受聖座的直接統治,實施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
雖然梵蒂岡並未制定任何有關官方語言的法律,但以義大利語最為常用
在2002年以前,梵蒂岡常以義大利里拉及梵蒂岡里拉作為其境內的通用貨幣
雖然梵蒂岡在地理上是一個小國
但因天主教在全球信仰人口眾多,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領域擁有重要的影響力
梵蒂岡一詞來自拉丁語,意為「先知之地」
早在西元4世紀
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就在羅馬城西北角耶穌門徒聖伯多祿(聖彼得)殉難處
建立了君士坦丁大教堂以示紀念
到了15至16世紀,君士坦丁大教堂被改建成如今的聖伯多祿大殿
成為天主教會舉行重大儀式的場所
公元756年
法蘭克王國國王丕平把羅馬城及其周圍區域送給教宗(教會史上稱為「丕平獻土」)
19世紀,歐洲的民族主義興起,義大利的民族統一運動使聖座於義大利的領土愈來愈少
半島北方的薩丁尼亞王國成為義大利統一運動的領導者之後
更主導成立了義大利王國,身為教宗國首府的羅馬城面臨統一在即
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以身為「教會的保護者」的名義出兵保護羅馬城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把駐在羅馬的軍隊調回本國
使得義大利王國的軍隊得以順利開進羅馬城,義大利的統一正式完成
而教宗被迫退居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宮中
之後歷代教宗均敵視新的義大利王國,甚至不准信徒參與義大利王國的公職
1929年2月11日,義大利承認聖座為主權國家,其主權屬教宗
其領土位於梵蒂岡城,稱為梵蒂岡城國,為中立國,其國土神聖不可侵犯
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廣場
主要是因為這裡離教宗官邸較近,空間也較大
而且位於擁有獨立主權的梵蒂岡城之內
梵蒂岡城內大約有830名常住居民
梵蒂岡的公民大部分是神職人員
包括了主教、神父、修女,以及著名的瑞士衛隊(一支教宗的志願禁衛隊)
還有大約3,000名世俗工人,他們是梵蒂岡的主要勞動力,但都不住在梵蒂岡城內
在中世紀也是歐洲各國共通語,但現在已近絕跡
在大多數的交談、出版物和廣播中,主要使用義大利語以及其他一些語言
大殿正面 &正門前的聖彼得雕像
進入梵蒂岡教皇國,不可攜帶相機腳架、中大型背包
也不可穿著露肩、涼鞋、短褲,裙長需過膝的規定
大殿穹頂
梵蒂岡是一個宗教領袖制國家,梵蒂岡的元首——即教宗
由80歲以下的樞機在西斯廷禮拜堂內舉行的教宗選舉上選舉產生的
任期可達終身
由貝里尼親手設計的「青銅華蓋祭壇」
全世界最大的教堂,也是一座藝術上無價的寶庫宮殿
別錯過入口右側米開朗基羅的「聖母哀子像」
教堂裡由米開蘭基羅一刀一斧刻出的「聖母哀子像」
大殿內部景觀,其中祭壇位於中央
聖伯多祿墓是第一位教宗聖伯多祿的墳墓
位於聖伯多祿大殿的地下空間
由於聖殿建於其上因此被深埋在聖殿底下
瑞士近衛隊人數約為110人,負責保護教宗、顯要人物及所有屬於教宗的建築
梵蒂岡憲兵人數約為130人
負責梵蒂岡城的社會秩序、邊境管制、交通管制、刑事調查及一般警務工作